《老君想爾戒》上品中的「行柔弱」

一般人對柔弱的理解通常是脆弱怕事而沒有精神,但在道教中卻不是這個意思,它具有十分積極的人生態度。

道教以柔弱為用,主張一切行為都不要太剛強,剛者容易先遭受摧毀,強者容易受到屈折。修道應以靜待動,守柔弱而不妄動;修道之人要維護好生命的柔性,應事行事保持身體和精神平和安靜,以和弱其氣持養身神。

道教「不爭」的教義,與「柔弱」有著相互的聯繫。
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透過「水」的論說,對「不爭」作了深刻的闡明。水以柔弱不爭的特性,哪裡低就流向哪裡,隨物賦形,不強求什麼,卻可以利萬物,撫育人和萬物生長,而且從來沒有自恃、自我、自矜,可謂至善完美。

故此祖天師張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別宣導「不爭」的教義,把不爭作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準則。及後歷代道教高真,避世間名利,甘於隱在深山中儉樸修行,並濟世利人,就是「不爭」教義的體現。

因此,對於一個真正學道修道者來說,應體行柔弱不爭,不與人爭名利榮華,知足、知止、寡欲、不自恃、不自見、不自是、不自伐、不自矜。為善自賞,完善自我,並常懷一顆濟世利人之心,只有這樣才能長生久世。

 

資料來源:《圖解道教》

 

 3,034 total views,  2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