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善 非善 《了凡四訓》節錄

似善  非善

 

春秋時代,魯國山東省的國君甚是愛民,但是國窮民少,屢年戰爭,百姓被別國俘虜去當奴隸,為了救回被俘的百姓,國家特地頒佈法令者,國家給予獎賞表揚。

當時孔子有一個好學生,名叫子貢,做了贖人的善舉,但不接受國家的獎賞。孔子知道之後,就責備子貢說:「你是我的學生,也是大眾的榜樣,國家為了鼓勵國民,出錢贖人,才頒佈這些法令,目的為了使出錢贖人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。如今你不受獎賞,標榜自己清高,看來似善舉,而實質上破壞了國家的法令,破壞了鼓勵出錢贖人的風氣,這是一種似善而非的做法,是錯誤的。」

孔子另一個學生子路,有一次子路看見一個孩童,跌落水中,子路奮不顧身跳到水中,把孩童救起來。孩童的父親為了答謝子路,送給子路一頭牛,子路欣然接受下來。孔子知道之後說:「從此魯國人,必定樂於救人性命。」因為一個人肯忘我地冒險救人,而被救者,懂得報答救命恩人,這樣便形成良好的風氣。

因此,凡人行善,不可只看行為,必須看他的流弊;不可只看現在,必須看事情的結果。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,需看對大眾的影響。

若現行似善,而其結果足以害人,則似善而實非善。若現行雖然不善,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,則雖非善而實是善。舉此一例可以旁通,例如: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眾,為守小信而誤大事,寵愛小孩而養大患……等。

 

《了凡四訓》節錄

 

 1,341 total views,  1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