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學 六淫致病

 

 

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

 

正常情況下,自然界中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被稱為“六氣”。但是,如果氣候異常,六氣發生太過、不及或不合時宜,使機體無法與之相適應,就會引發疾病。此時,無害的六氣就成了有害的六淫,成為致病因素。六淫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感病邪的統稱。

 

 

風邪

 

風為陽邪,易侵襲傷害人的頭部、面部、機體表面。風邪可引起外感病,發病急,變化快。而風邪四季皆有,但以春季為多。

 

風邪為百病之長,其他五氣多依附於風侵襲人體而發病,而且風邪極易侵犯人體,侵襲人體後游移不定,能無處不到,引起多種疾病。

 

養生之道:避免吹風。

 

 

 

寒邪

 

寒為陰邪,易損傷陽氣。

 

寒邪常導致外寒病,多見於冬季。寒邪侵犯人體,可使氣、血、津運行遲緩,凝滯不通。由於血、津液“得溫則行,得寒則凝”,而“不通則痛”,所以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出現各種疼痛的症狀。寒邪所致疼痛的特點是:遇寒加重,得溫減輕。

 

寒邪入侵,臨床有兩種表現形式:
一、寒邪侵犯肌表,可致腠理閉塞,汗孔閉合,出現發熱惡寒、無汗等症狀。
二、寒邪侵犯經絡,引起筋脈收縮攣急,氣血不通,出現關節攣急疼痛、屈伸不利等症狀。

 

養生之道:注意保暖。

 

 

 

暑邪

 
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屬火熱外邪。

 

暑性升散,易耗傷津液。暑邪只會發生於夏至以後、立秋之前。而暑邪主要是會引起外感病,不會導致內生疾病。

 

暑多夾濕。夏季不僅氣候炎熱,而且多雨,空氣濕度增大,所以暑邪常伴隨濕邪一起侵犯人體,引發疾病。

 

養生之道:炎夏盡量避免長時間逗留户外。

 

 

 

濕邪

 

濕為陰邪,阻遏氣機流動,易損傷陽氣。

 

濕邪會引起外濕病,外濕病多見於一年當中濕氣最重的長夏季節。濕邪侵犯人體,易滯留在臟腑經絡中,阻礙氣機運行。

 

濕性重濁
濕邪侵犯人體使人感到沉重、重著,而濕邪所引起的疾病,多會產生穢濁不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。

 

濕性黏滯
濕邪致病亦具有黏膩、停滯的特點。臨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:
一、症狀的黏滯性,如大便黏膩不爽;
二、病程纏綿。由於濕性黏滯,停滯於某些臟腑組織,難以化解,病程多較長,反覆發作,纏綿難癒。

 

濕性趨下
濕邪易襲陰位 濕邪的特性與水類似,水性趨下,所以濕邪易侵犯人體下部。

 

養生之道:適當的健脾祛濕。

 

 

 

燥邪

 

燥性乾澀,易傷津液。

 

燥邪侵犯人體,會引起一系列的乾燥症狀,即燥病。燥邪致病多見於秋季,有溫燥和涼燥之分。初秋,夏季的餘熱與秋季燥邪相結合形成“溫燥”;秋末,初冬的寒氣與秋季燥邪相結合則形成“涼燥”。

 

燥是缺乏津液的表現,燥邪侵犯人體最易損傷機體的陰液,使皮膚、孔竅因失於滋養而出現各種乾燥、澀滯不暢的症狀。

 

燥易傷肺
肺臟嬌弱,喜潤而惡燥。肺主氣,司呼吸,與外界空氣直接相通,而且肺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,所以燥邪傷人最易損傷肺津,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,從而出現乾咳少痰,或痰液膠黏難咳,或痰中帶血、喘息、胸痛等症狀。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燥邪可自肺影響到大腸,導致大便乾燥不暢。

 

養生之道:潤燥。

 

 

火邪

 

火為陽邪,其性火熱、向上,易耗氣傷津。

 

火邪多發生於夏季,侵犯人體可出現高熱等陽熱症狀,使人感到體倦、乏力、少氣等氣虛的症狀,而火邪多侵犯人體的上部。

 

火熱邪易生風、動血
“生風”是指熱邪侵犯人體易引起“肝風內動”,“動血”是指火邪易引起各種出血的病證。

 

火邪易擾心神
火熱之邪可擾亂心神,而出現一些神志症狀,如煩躁、神昏等。

 

火邪易致瘡癰
火邪侵入人體血分,可聚於局部,腐蝕血肉而發為瘡瘍癰腫。

 

養生之道:盡量清淡飲食和保持心境平和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:《圖解中醫》「基礎篇」- 病因學說

 

 94 total views,  1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