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s香港制水

 

1953年,艇户排隊輪侯食水。

1963年,有舢舨供應食水給市民取用。

1964年,水塘乾涸的情形。

1963年,僧人放生祈求降雨。

1963年,新界農田乾涸龜裂。

1963年,男童在公眾街喉輪候取用食水。

1963年,輪候食水。

1967年,徙置屋的自來水供應。

1963年,珍惜用水海報。

歷史小補充

 

香港開埠初期,食水供應主要是依靠河流溪澗等原始水源,其後人口膨脹,食水供應非常緊張,甚至沒法穩定地供應。有見及此,政府於1861年興建薄扶林水塘。

 

另外,殖民地政府為防痢疾等傳染病散播,嚴格禁止華人在山間河流等直接取水使用,水資源直接由政府管轄,市民必須向政府繳交水餉後,才能用水。所以原則上,華人只要繳交「水餉」,就可以打開水喉,任意用水。

 

水塘建成,又繳付了稅項,華人理應不用再為食水擔心,但根據1871年《中外新聞七日報》的報導,其時天氣乾旱,華人住處的水喉卻是「滴水俱無」,反觀洋人居住的區域,食水供應源源不絕。

 

政府一方面不許華人直接從河流取水,華人交水餉以後又不供應食水,收錢不辦事和漠視華人生活的態度讓當時華人非常不滿。

 

戰前香港各地的水費各有不同,日本軍政府在佔領香港後全市劃一收費,每 1,000 加侖價格為軍票 40 錢,其後價格不斷上漲,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香港水供應緊張,軍政府希望以調高水費的方式逼使市民減少用水。

 

香港首次實施限制用水是在1895年,至1982年的八十多年裡,曾多次制水,其中以60年代最為嚴重。1963年香港出現六十年來最嚴重的水荒,全港水塘存水僅夠43天食用。自1月起規定每天供水4小時,其後更改為每4天供水一次,每次4小時。每次制水,洗澡、洗衣等皆成問題,居民苦不堪言。一家人提著水筒,於街上輪流排隊取水乃成了一般市民生活的重要環節。因輪候爭水,街坊反目,甚至鬧上法庭的事情亦多次發生。

 

當時高層住戶因水壓微弱,要待下層居民關掉水喉後才能用水,所以他們時不時也會把頭伸出窗戶喊:「樓下閂水喉!」有市民因為閂水喉而與鄰舍爭執,甚至動武,釀成不少社會問題。

 

制水為社會帶來極大困擾和不便,政府加建萬宜水庫和船灣淡水湖儲水,同時在1960年代開始,向廣東購買東江水,此後逐步增加,保障淡水穩定供應。隨著東江水的引入和香港工廠北移,供水問題在八十年代初大致解決。

 

資料來源

【昔日香港.多圖】六十年代農地乾涸嚴重制水 當時係點樣?|香港01|18區新聞 (hk01.com)

香港水貴 港人為水掙扎的日子|香港01|社區專題 (hk01.com)

香港 (chiculture.net)

 

 1,653 total views,  1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