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》老子

 

引言
老子在道教中是 太上老君的化身,而 太上老君則被尊為 太清道德天尊,是道教最高尊神「三清」之一。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,供奉的「三清」尊神為 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靈寶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,其中 太上老君手執蒲扇,居 元始天尊右側。

 

太上老君本就是道;大道與 太上老君本身是化育萬物的存在,而不是孤零零與萬物隔絕,因此 太上老君又有無數的顯化。

 

如《雲笈七籤》引《太上老君開天經》所稱:「伏羲之時,老君下為師,號曰無化子,一名鬱華子,教示伏羲,推舊法,演陰陽,正八方,定八卦,作《元陽經》,以教伏羲……神農之時,老君下為師,號曰大成子,作《太微經》……燧人時,老君下為師……黃帝時,老君下為師……」。 太上老君化身眾多,教化世人,則世人與大道之教便無隔閡 — 這也是大道化育眾生所本然具有的親近。同樣,老子也是 太上老君隨感應化的化身之一,只能説 太上老君是老子,而不能説老子就是 太上老君。

 

 

老子 生平
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文學家和史學家,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,與莊子並稱「老莊」。後更被道教尊為始祖,稱「太上老君」。老子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,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。

 

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一字伯陽,或曰諡伯陽,春秋末期人,生卒年不詳,據《史記》等多部古籍記載,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苦縣人,老子去世後,苦縣又屬於戰國楚國和漢朝楚國 。

 

老子曾擔任周朝的柱下史,管理典籍圖書。老子以博學而聞名,是孔子的前輩,孔子曾向他問禮。

 

春秋末年,天下大亂,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(魯哀公十年、公元前485年),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,就離開故土,棄官歸隱,準備出函谷關,四處雲遊。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,聽説他來到函谷關,非常高興。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,又覺得很可惜,就想設法留住老子。於是,尹喜就對老子説:「先生想出關也可以,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。」老子聽後,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。幾天後,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,據説,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《道德經》。然後,老子就騎着大青牛走了。相傳歸隱修煉於景室山(後更名為「老君山」)。

 

《道德經》,又名《老子》或《德道經》,和《易經》、《論語》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。

 

相傳老子長壽,大約於周元王五年(公元前471年)死於秦國,享年一百零一歲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有:「老聃死,秦失吊之,三號而出。」

 

 

追封
唐高宗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,老子被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;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(公元1013年),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。

 

 

《道德經》
《道德經》共計五千字左右,最初稱為《老子》而無《道德經》之名。後來稱《道德經》,並分成八十一章,編為上下兩篇,上篇道經三十七章,下篇德經四十四章。全書的思想結構是:道是德的「體」,德是道的「用」。

 

其中,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。美醜、善惡、有無、難易、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,有此才有彼,有是才有非,有善才有惡。表面看來,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,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、相互滲透的。「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」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。老子在《道德經》第四十章提出「反者道之動」。這就是説,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,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,所謂「物壯則老」,「兵強則滅」。同時,事物的發展、事物向反面的轉化,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,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。「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」

 

資料來源:百度

 

 

 321 total views,  1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