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節 月之圓兆人之團圓

 

中秋節,又稱祭月節、月光誕、月夕、仲秋節等。

 

中秋節最早源於中國上古時代*的秋夕祭祀:「祭月」。祭月是先民敬拜「月神」的祭禮,以祈求福佑;後來,逐漸演化成中秋賞月等民間習俗。

 

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,同時也寄託了人們思念故鄉,思念親人之情感。

 

據考證,最初中秋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「秋分」這天,不過由於在歷史發展中曆法融合,使用陰曆(農曆),便將之由二十四節氣「秋分」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。

 

中秋節與春節、清明節、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。2006年5月20日,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 

 

中秋節歷史

 

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,普及於漢代,定型於唐朝初年,盛行於宋朝以後。

 

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,大約是在唐代。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,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,並將中秋與嫦娥奔月、吳剛伐桂、玉兔搗藥、楊貴妃變月神、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,使之充滿浪漫色彩,玩月之風方才大興。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,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。

 

北宋時期,蘇軾(蘇東坡)的文學作品中出現了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」(月餅)的節令食品。

 

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,包括大力提倡祭月,各家都要設「月光位」,在月出方向「向月供而拜」,而且「其祭果餅必圓」。陸啓泓《北京歲華記》載:「中秋夜,人家各置月宮符象,符上兔如人立;陳瓜果於庭,餅面繪月宮蟾兔;男女肅拜燒香,旦而焚之。」

 

 

中秋節習俗

 

中秋節時,雲稀霧少,月光皎潔明亮,故由祭月演化出賞月、追月、燃燈、玩花燈、扎燈籠,猜燈謎,吃月餅、賞桂花、飲桂花酒等一系列的節慶習俗。

 

北京「兔兒爺」

 

每逢中秋,北京城的百姓都會供奉「兔兒爺」,這一習俗源自明代,後來兔兒爺轉變成兒童的中秋節玩具。

 

香港「舞火龍」

「舞火龍」是香港大坑地區的中秋節傳統習俗,火龍用珍珠草紮成32節龍身,長達70多米;舞火龍時,龍身會插滿正在燃燒的香枝,於區內巡行。

 

浙江「觀潮」

除賞月外,錢塘江觀潮也是浙江一帶的傳統中秋盛事。

 

 

*上古時代,指現存文字記載出現前的歷史時代,在中國,上古時代一般指夏朝(約公元前2070年-約公元前1600年)以前的時代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

 

 

 392 total views,  1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