顛倒是非善惡準則的錯誤觀:自認為行善其實是造孽的行為 (六) 正善偏善 半善滿善

 

至於善有偏正,又當何講?

 

舉例說: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,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,看重他如泰山,有一天,一個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,呂公不為所動,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較。過了年,此人愈變愈壞,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,呂公才後悔說:「當初若稍為跟他計較,送官懲罰,小懲足以為戒,也許今日不會促成此種大惡,都是吾當初心過於忠厚,怕被人誤為仗勢欺人,以致害了他!」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。

 

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:某地有次饑荒,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,有某富家告之於鄉鎮官府,地方官府卻不受理,於是暴民愈為放肆,變本加厲,逼不得已,某富家只好懲治暴徒,鄉里才為之平靜,而免大亂。

 

因此說:人人皆知善是正,惡是偏。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,則是偏。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,則是正,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。

 

還有半善滿善,又作何解?

 

易經提到: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。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,勤而積之則滿,懈怠不積則不滿。

 

譬如以前有一女人,到廟裡燒香,想佈施卻又家境困難,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獻,但廟裡主持高僧還是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。後來此女貴為宮女,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佈施,主持僧卻只派了徒弟代辦而已,因此她就開口問道:「我以前只捐二文,你就親自替我祈福,今天捐獻千金,你為何不樂意服務?」高僧說:「以前佈施雖小,心意真切,非老僧親勞,不足於報答。今日佈施雖多,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,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。」

 

以此為例:「千金是半善。二文是滿善。」

 

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,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之術,以利行善濟世,呂祖問說:「這種金會還原嗎?」鍾答:「五百年後,終究還要復原為鐵。」呂祖說:「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?這種法術我不想學。」鍾說:「修學仙道要先積滿三千功德,就憑你這句話,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,可以學仙了。」

 

因此說: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,事後不牢記在心裡,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。若懷有企圖行善,施恩望報,就是終生行持,還只半善。

 

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,若能做到布施金錢,而心裡沒有感覺。布施其人,而像沒有其人。布施了錢財,而像沒有錢財布施出的心,三輪皆空,一心清淨之境,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,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。

 

若施人而心不忘,施恩而望報,捨財物而心痛,則就是黃金萬兩,也只半善而已。

 

(明天續)

《了凡四訓語解精編》節錄

 

 2,491 total views,  1 views today

 

Others Post...